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!

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

时间:2022-09-14 12:05:05 来源:文池范文网

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,供大家参考。

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

 

 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马莲渠中心学校

 魏振军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:“问题是数学的心脏” 。因此数学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,都是在不断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。好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发展空间,能启迪学生思维,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。那么如何才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好的问题呢?我认为:

  一、问题的 设计 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。

  心理学认为,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,是学习的内在动力。有了兴趣,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,主动进行学习。为此,在数学教学中,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、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,以教材为载体,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,创设问题情境,让学生从“要我学”,转变为“我要学”。比如这样一道题:用 1、6、8 三个数字和 4 个 0 组成一个七位数。要求①一个 0 都不读②只读一个 0;③只读两个零。如果我们直接出示题目让学生回答,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,这个时候可以把问题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,使问题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,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。怎么设计呢?陈老师有一个朋友,想买一辆宝马轿车,(投影出示轿车图片)于是他去咨询价格,宝马公司的报价是一个七位数,而且一个 0 都不读,大家猜猜看,这辆车的价格是多少?学生在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。紧接着说:“一个月以后,朋友让我陪他一起去买车,没想到他看中的那款车正好在搞降价促销,报价还是一个七

  位数,但是要读一个 0,大家接着猜,报价可能是多少呢?我的朋友和销售人员经过讨价还价,最终以一个的合理的价位买下了这辆车,这个合理价位也是一个七位数,但要读两个 0,大家再猜猜看,我的朋友用多少元买下了这辆车?

  二、问题的 设计 要有要有层次性。

  精心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手段之一,教师创设问题要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出奇制胜,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切入,给学生以新鲜感,并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思考。如我在教学《小数乘整数》一课时,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,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,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,做出以下设计:由小数的计数单位引入新入新课,4 个 0.1 是多少?怎样列式?9 个 0.1 是多少?5 个 0.01 是多少?23 个 0.01 是多少?23 个 0.001又是多少呢?然后学生讨论交流:这类特殊的小数乘整数在计算时有什么规律?从而得出因数中有几位小数,积就有几位小数。紧接着出示 0.8×3,像这样一般的小数乘整数又该如何计算呢?学生尝试练习后,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①先用 8×3,然后点上小数点。②可以用画图法。随后我提出:我们在一开始上课时学习了像 0.1×4 这类特殊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,我们能不能把 0.8×3 转化成这类特殊的小数乘整数呢?学生不知所措。这时我及时引导:既然你们都说先算 8×3,指着 8 我问:0.8 是 8 个什么?那么 0.8×3=0.1×8×3,为什么可以先算 8×3 呢?学生不难回答出是根据乘法结合律,0.8乘 3 也就是 24 个 0.1,这样我们不就把 0.8 乘 3 转化成了特殊的小

  数 乘整数了吗?2.35×3又该怎样转化呢?在转化的过程中要先算什么呢?(整数乘整数)通过这样逐步分层设计问题,突破教学难点,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。

  三、问题的 设计 要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。

 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,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出学生思维自由发展的空间,给出学生创新、探索性的思维材料。如徐长青老师在第 12 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中执教的《退中的数学》,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就很有代表性:一张纸撕两下,让学生猜想变成几片?学生猜 4 片。展示验证:4 片。

 也有的学生猜 2 片、3 片、5 片……,徐老师让回答的同学逐一说怎么撕得?他这样评价学生:能够自圆其说的结论都是正确的答案。这样设计从求果的心理角度来说,问题结论开放性(可变性)可以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思维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,易引发兴趣。紧接着徐老师明确撒法,再取其中的一张纸撕两下会是几片?学生猜是 7 片。教师展示验证:7 片。思考:怎么撕得?结论:只撕其中的 1 片变成 7 片。照这样撕下去每次分别会是多少片呢?能撕成 2009 片吗?学生茫然。这时所提的问题就带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。他及时引导:知难而“退”,遇到困难可以退一步,回头看看,找规律再进一步探究。“退”是为了“进”。

 然后让学生自主解决。先猜想:会是 1、4、7、10、13—— 学生再用手中的纸进行验证。结论:正确。当学生撕到 16 片时,学生有的已经不撕了?老师问:为什么?生:可以找规律。学生找出了规律并且探究出这数列

  可以用代数式 3n+1 表示。学生还讨论出:不能撕成 2009 片,因为 2009-1 不是 3 的倍数。在探究数列的过程中,他教会了学生不仅仅是数列的规律,更重要的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:“退、退、退;进、进、进;回头看,找规律。”因而经常性有意识地将原有问题设计成开放性、探索性问题,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、发现问题,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促进作用。

 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,围绕问题所展开的教学活动,都要在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,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的自主探索,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,从而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。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作为主线,以学生探索学习作为主体,教师引导的时机、方式、方法等都值得重视。例如当学生思考遇到障碍时,当学生不按教师的本意活动时,教师应如何来引导?都是十分关键的问题。我从以上三个方面所谈问题的设计方法只是自己的初浅体会。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一个庞大而重要的课题,本身就需要教师有创新精神去开拓去探索。

 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情境图 马莲渠中心学校

 魏振军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,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,通过调动“情商”来增强教学效果,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。在使用青岛版新教材的时候,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好情境图,我主要研究了以下几种形式:

  1、情景图+故事。

  故事,孩子们都喜欢。教材呈现的图片是静止的,没有生命力的情境图,如果穿插上相应的故事情节,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,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采用这种方式,学生的情感最投入,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。在讲授《乘法的初步认识》时,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:今天的大森林里可热闹了,小朋友们想知道有什么高兴的事吗?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!紧接着出示森林里的一座漂亮的房子的情景:噢。原来是小兔贝贝的生日,五颜六色的气球挂在门的两边、各种各样的鲜花围在房子的四周,孩子一下子被美丽的画面所吸引,从美丽的画面中,你看到了什么?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?数学的信息被孩子们很快挖掘出来“气球一共有多少个?小花一共有多少朵?”…….

 2、情境图+音乐。

  人们把音乐比作“流动的画面”是因为音乐艺术以流动的音响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,所以音乐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,使学生主动参与。在教学青岛版教材 100 以内的认识《来到南极》这一节时,课的一开始,我向大家介绍说:有这样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,请大家在我的叙述中猜一猜这是那里?“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,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,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” 很多知识丰富的孩子马上猜出来了“是南极,是南极”,我又接着说“想到南极去看一看吗?”于是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图,配上美丽的吉他曲,通过这一段小小的南极风光片,除了使学生很快进入情景感受到南极美丽的风光外,,还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. 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。

  3、情境图+游戏。

 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认为,学生通过团体游戏引起兴趣,可激发学习责任感。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。在教学中,要把“找朋友”、“送信”、“夺红旗”等游戏活动引进课堂,寓知识于游戏之中,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开展饶有兴味的游戏,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,进一步学习掌握数学数学知识。这样,学生在玩中学,学中玩,学得主动,玩得开心。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,喜欢数学。在青岛版教材第一册的数学广场《集合》教过的老师都知道,这是一节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数学问题,这个情景的创设可一定要有趣,还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数学问题,最后,我设计了拍手游戏场景:小组 4 个同学两个同学一组来做游戏,你可以和你们小组的每一个同学拍。这样同学们在小组中饶有兴致的玩着拍手游戏,看似无意,实则有意,玩了一会,我问孩子们,在刚才的拍手中,你都和几个同学拍手了,孩子在游戏中发现 4 个同学玩拍手,两个两个一组,有 3 种方法。就这样一个非常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”集合”,在学生高涨的拍手游戏中,得以渗透,得以解决。

  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中的情境图,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,而且可以“以境生情”,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,使原来枯燥、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、富有情趣。

 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

 马莲渠中心学校

 魏振军 心理学认为,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、拓宽眼界、丰富活动的内部驱动力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,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,更会使大脑产生优势兴奋,表现为注意力集中,思维敏捷,记忆深刻,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。因此,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,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,发展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 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。

  一、师生感情融洽,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。

  师生情感的融洽,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,只有在爱的氛围中,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高尔基说过:“谁爱孩子,孩子就爱谁。”如果学生喜欢你这个数学老师,往往就会爱上你的数学课,即所谓‘亲其师而信其道’。因此,在教学中,即使遇到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、调皮等不良现象,或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,教师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,安详和善地对待学生,谆谆教导,循循善诱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。这样建立起来的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就能转化为学生的动力,这种动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。

  二、巧妙导入新课,引发学习兴趣。

 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。而小学生生性好奇、好动,喜欢动脑筋。根据儿童的这一心里特征,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语,引入新课,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。如教学“乘法的初步认识”时,我和学生共同做了一个游戏,首先把游戏规则告诉学生:只要你们说出

  几个相同的数,老师就能立即说出它们的和。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,有的说:“3 个 4 相加”,有的说:“5 个 6 相加”,有的说出更大的数相加,想尽办法难倒老师,结果出乎意料,老师算得又快又好,惊叹之余,都想知道老师的绝招,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,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此时再引出“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一种简便算法——乘法”的知识来教学,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  三、联系实际,增强学习兴趣。

  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包括较多的日常概念和生活经验,所以在教学中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,使之融于教学中。如“小数的加减法”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较为抽象,而学生对生活中的商品价格却是极为熟悉,因此在教学时设置生活模拟场景,让学生做营业员和顾客,用自制的纸币进行商品交易。营业员们认真地用“元”作单位为商品标价,热情地接待顾客收钱,找钱,顾客们则高兴地选购商品,看价付钱。在活动中同学们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加减法,并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,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枯燥,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,数学就在我们身边。

  四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,促进学习兴趣。

  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积极探索,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变化,可以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,并对新的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。因此,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,灵活的教学方法,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功。

  1、创设学习情境。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,而小学生的认识又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,且儿童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,我们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,结合教材内容及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,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。如讲正比例应用题,利用杆高与影长的正比例关系去测算电线杆和大树的高度,就是设法创设一个学生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,乐于探求新知识的情境。设置悬念、讲故事等方法都可以用来创设学习情境,对刺激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求知的欲望,启迪思维,培养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  2、在教学中重视操作。心理研究表明,小学生的认识是从操作开始的。在教学中,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,通过摆一摆、比一比、量一量等活动,使他们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。例如,在教学“三角形的内角和”时,可让学生先画一个三角形,再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。这样既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,又活跃了课堂气氛,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。这样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。

  3、在教学中强化竞争意识。好胜心也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,他们在学习中往往争强好胜,成为“优胜者”是他们的目标之一。因此,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尽量把竞争意识引入到教学中来,活跃课堂气氛,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课堂中可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,如低年级的”开火车“口算比赛,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”勇夺小红花“等等,通过比一比谁的解法妙,赛一赛谁得分高,调动学生动手动脑,踊跃参与活动,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
  五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,激发学习兴趣。

  数学课外活动可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,书本知识实践化。因此,可经常利用课外活动的实践,结合教材给学生介绍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,现代数学的发展,数学小常识等,有时还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。这样,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,而且有助于思想品德教育

  除此之外,教师还要注意锻炼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,力求使教学语言做到精炼简洁、清晰准确、生动形象、饶有风趣,使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及教态的感染下,兴趣浓厚,保持旺盛的求知欲。

【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】相关文章:

1.最新沁园春·长沙教案一等奖(汇总14篇)

2.中学语文教学设计郑桂华(10篇)(完整)

3.最新捉鱼教案反思(实用12篇)(范例推荐)

4.2024年度《论语》导读教案(全文完整)

5.小学环保教案十六课(汇总8篇)